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线上配资开户网
8月8日早上8点半,蒙蒙细雨里,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南门依然排起长队,人们都要去参加当日开幕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。
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大会现场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,观众尝试与机器人互动打卡,走到特定区域时脚边会“刷新”一只机器狗。角落里,也有金属“打工人”正勤恳地为观众制作着香草拿铁,现场气氛颇为热烈。
(现场观众和机器人互动 冉黎黎/摄)
作为大会举办地,北京近年来主要围绕发展机器人“1+4”产品体系、“双百工程”和举办机器人马拉松比赛等一系列活动,力争打造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。从区域来看,北京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淀区、昌平区,建设多个优势互补的机器人产业园区。
数据显示,2023年,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,2024年,全市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,同比增长近50%。
左手抓技术和产业,右手也要抓市场。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期间,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步举办“E-Town机器人消费节”,这是全球首个机器人消费节。为加速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,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首个“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”,其也在大会期间正式亮相。
面向未来,北京将持续加大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。北京市市长殷勇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表示,北京将推动人形机器人逐步具备高水平、规模化的生产能力,另外,将持续开放酒店、餐厅、街区、公园等城市公共服务应用场景,打造人与机器人协同共进的全球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。
8月8日,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。(图/冉黎黎)
北京,这一拥有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创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的城市,正全力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。
从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(2019—2022年)》,到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北京接连实施两轮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,发展机器人“1+4”产品体系、“双百工程”等。
“1+4”产品体系提到,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,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,带动医疗健康、协作、特种、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。
“双百工程”则指向“百种创新产品、百个应用场景”。《方案》中提到,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。同时,面向医疗、制造、建筑、商贸物流、养老、应急、农业等领域重点需求,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。
《方案》也提出目标,到2025年,北京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,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,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形成创新要素集聚、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。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,打造国内领先、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。
记者观察到,在《方案》发布后,一系列落地措施推出。《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》提出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,首期规模不低于20亿元,支持创新团队孵化、技术成果转化、企业并购重组和发展壮大。
另外,北京首创了机器人未定型创新产品首试首用奖励政策。据北京市经信局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,两批次奖励政策累计支持38个企业78款创新产品在商用服务、制造业、建筑、商贸物流、安全应急、能源、农业、医疗等8个领域25类场景首试首用,迭代升级。
近期,北京又一次为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给出“真金白银”。5月,北京市经信局印发《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(2025年)》,提出打造具身智能工厂示范标杆。支持制造业企业应用具身智能大模型、5G等技术,部署具身智能机器人、智能装备等设备,全面提升智能工厂的具身智能装备密度、提高工厂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能力,形成人机协同新范式,建设具身智能工厂,对符合条件的示范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。
多方合力之下,成效如何?营收方面,北京的机器人产业营收已实现“多连跳”。从近两年来看,2023年,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,2024年,全市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,同比增长近50%。另外,北京市市长殷勇在大会开幕式上介绍,目前,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,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,今年上半年产业营收增长近40%。
从企业来看,北京多个指标居全国首位。据北京市经信局今年6月公布数据,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,其中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机器人企业57家,居全国首位;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近30家,居全国首位。
三大重点区域各展所长北京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,离不开与本地产业的协同共振。
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产业研究工作组成员贾彦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作为全国科研及教育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,北京市聚集了北大、清华、北理工、北航、中科院自动化所、机械总院等科研院所,有近20家机器人领域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,科研实力雄厚。在企业层面,北京市拥有智同科技、清能德创、遨博、珞石、天智航、石头科技、小米机器人、星动纪元等行业重点企业及创业新秀,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。
据了解,北京市机器人产业重点布局在海淀区、昌平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。而这三个区域的基础产业和优势各自不同。
以被纳入“1+4”产品体系的医疗健康机器人领域为例,北京提出面向行业前沿和医疗应用需求,提升手术机器人全流程手术辅助能力;发挥首都医工协同优势,优化医疗器械注册和卫健医保政策,加大临床应用推广力度。
在这同一个“医疗健康”领域,各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也进行了差异化布局。其中,海淀区聚焦具身智能核心技术研发,重点发展医疗手术机器人等高端产品。昌平区以成果转化与规模化生产为导向,重点发展骨科手术机器人等细分领域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则聚焦医疗健康机器人临床应用等场景落地。
据北京经信局6月数据,北京共有33个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。此外,2024年北京医疗机器人头部企业拥有手术机器人注册证24个,居全国首位。
医疗健康机器人领域之外,北京各区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上也各有侧重。
作为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会址所在地,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为全产业链综合集聚区。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北京亦庄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,集聚了安川首钢、智同精密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,打造了核心零部件+人形机器人、工业机器人、特种机器人、医疗机器人、协作机器人、物流机器人“1+6”产业体系,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超百亿,占全市的50%。
从海淀区来看,北京支持海淀以机器人原创和前沿技术创新为导向,打造国际领先的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生态。从目前来看,记者从海淀区相关负责人处获悉,具身智能是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重点。2025年以来,海淀区全力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。截至7月底,海淀区已经集聚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186家,其中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4家。
昌平方面,则以承接中关村机器人创新成果转化为导向,引入机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独角兽企业,重点承载前沿技术产业化和平台建设项目,优化机器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生态。截至今年1月,昌平已汇聚三一机器人、石头科技等40余家知名企业。
持续开放应用场景一方面,北京积极把握机器人产业发展重大机遇和未来技术趋势;另一方面,北京也正推动机器人“走出实验室”。
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,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步举办“E-Town机器人消费节”。据北京经开区消息,消费节的消费场景之一为在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进行消费体验,其主要面向企业端用户,提供涵盖医疗类、工业类、陪伴类、仿生类、人型双足类、集成类、人形轮式7类50余项产品,打造“场景体验→即时销售→服务交付”一体化模式。
“在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,可以看到机器人在从‘看得到’向‘用得上’进阶。”首程控股机器人领域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。据了解,首程控股重点关注机器人领域前沿技术方向,于2024年参与设立并管理“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”,规模总计100亿元人民币。在机器人相关领域,已投资宇树科技、银河通用、松延动力、星海图、加速进化等头部企业。
前述投资人注意到,今年大会的展品形态从静态走向动态,展示维度更加真实和立体。
“往年不少参展机器人仍停留在样机阶段,以静态摆放或限定动作为主,给观众更多是‘工程模型’的感受。而今年,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能够在现场实现复杂任务的自主演示,包括实时感知、动态避障、抓取操作、步态行走,甚至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和任务规划能力,展品的‘交互性’显著提升,真正让人感受到技术正在走出实验室。”首程控股机器人领域投资人表示。
面向未来,北京还将如何发力?据殷勇介绍,北京将持续加大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,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创新高地,包括推动人形机器人逐步具备高水平、规模化的生产能力,建设首个人形机器人国家级测试验证平台,探索布局机器人治理平台,支持通用机器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攻关,支撑产业创新跑出加速度。
此外,殷勇介绍,将优化企业服务,持续提升世界机器人大会、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和马拉松等重大品牌的影响力,为企业提供成果展示、技术验证和产品测试的国际化平台。持续优化机器人大世界展示交易功能,率先建设机器人4S店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,持续开放酒店、餐厅、街区、公园等城市公共服务应用场景,打造人与机器人协同共进的全球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。
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线上配资开户网
富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